全国婚纱影楼招聘专业网站!全影人才网 hr.7192.com
最近听到一个朋友的故事:
朋友在一家创业公司当开发,团队只有4个人,工资都不高,年前一起和老板商量,说能不能每人加薪500,老板安抚了一下,说现在经济情况不好,赚了钱就给大家加薪。
结果,朋友出去转了一圈,找了个工资多4000的工作,立马就跳槽了。
剩下3个人不干了,纷纷出去找工作,也找到了比之前多4000的工作,准备离职。
老板一下子慌了,连忙答应加薪,每人涨4000,但只有一个人愿意留下来,其余2个人都走了。
没办法,老板只能再请两个新人回来,估计价格也不低。
我朋友和我说起这事时,一脸幸灾乐祸:
“原本花500就能解决的事情,现在要花上4000,活该。”
宁可1万月薪请新人,也不肯给5年老员工加薪,这是不少公司都存在的问题。
拒绝给老员工加薪时,估计老板们还沾沾自喜,觉得自己赚到了,殊不知这样只是给公司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①老板也有苦衷?他们给出了3个理由
老员工被压榨、新员工拿高薪的故事,在生活中绝不少见。
有个朋友一毕业就加入之前的公司,兢兢业业做了3年,月薪5500,收到一家公司的offer,月薪1万。
他觉得自己在公司做得还不错,所以跑去和老板谈,说只要涨薪到8000,他就愿意留下来。
谁知道老板一口回绝了,还在话中有意无意地暗示,随便走,他随时能找到合适的新人。
他非常失望,接受了新公司的offer,后来才知道,前公司请了新人填补他的空缺,月薪1.2万。
他就想不明白了,怎么老板愿意花1.2万找个新人,就不肯给自己月薪5500的加点工资?
有老板曾经哭诉:这不怪我,我也是有苦衷的!
1、不敢开先例,怕老员工们跟风
老板不怕给你一个人加薪,但害怕给一群人加薪,如果大家都跑来加薪,自己又要多掏一笔钱,心里也不舍得。
既然这样,还不如先给你画画大饼,把你安抚下来再说。
2、鲶鱼效应
有些老板觉得,公司老员工太多,大家都没了干劲,所以需要新员工的加入,激发老员工的创造力和拼搏力。
这就像往生性安静的沙丁鱼里面加入鲶鱼一样,让大家多点活力。
3、物价涨了,高工资才能招到新人
有些老板会解释,新人高工资,也是无奈,因为现在物价不比几年前了,要高工资才能招到新人,所以才会比老员工的工资高。
②不加工资就算了,怎么你还有理了?
以上几条原因,站在老板的角度,看起来很有道理,但细细一想,全部经不起推敲。
老实说,会说出这些理由的老板,可以说是目光短浅,或者说,聪明反被聪明误。
一、赶走老员工,请一个新员工,成本到底有多高?
《财富》杂志算了一笔人力成本账:
“一个员工跳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离职人员工资的93%到200%;
一个核心人才的流失,至少需要2个月的招聘期,3个月的适应期,6个月的融入期;
此外,企业招新员工所花费的招聘费,相当于一个员工4个月工资;
即便如此,企业招聘一个新员工,依然存在超过40%的失败率。”
简单来说,老员工离职,需要重新招人,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找到的人不仅工资高,还不一定合适!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干脆给老员工加点工资,然后让他安心工作,这不是对双方都有利的吗?
你说怕老员工集体要求加薪,公司受不了。但你想想,不加薪,员工就离开,在新公司拿到高额薪水,回头和留守的员工聊一聊,你猜会发生什么事?
留守的老员工们会觉得,原先那个谁谁谁,能力不比我强,跳槽就拿到了翻倍工资,那我还留在这里干嘛?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最后就不是一个人离职,而是大部分人离职了,公司还要不要开了?
有个资深HR说得好:核心员工的离职,不亚于一场人事地震。
二、老员工活力不够,真的只是因为懈怠了?
不少老板发现公司活力不够了,立马下判断是老员工懈怠了,于是想招新人来刺激一下老员工。
问题是,这是老员工懈怠了,还是公司的制度、氛围出了问题?
一朋友开公司,刚开始员工干劲很足,后来慢慢懈怠下来,公司业绩也在下滑:
他没有立刻把责任推到员工身上,而是开始思考,这到底发生了什么?
为此,他一个个找来员工,与之深入交谈,再在日常工作中仔细观察,最后发现几点原因:
一是公司结构不合理,员工之间分工不够明确,沟通成本很高,之前还能靠热情撑着,现在大家撑不下去了;
二是创业时许下的奖励没有发到位,员工心里有意见;
三是所从事的行业有起伏,员工觉得不安心。
找到了原因,他连忙对症下药:修改公司架构,明晰人员权责;补发奖励;定期给员工交流行业消息,给员工打气...
这样下来,员工的士气慢慢恢复,公司也慢慢振作起来。
可以看出,员工们士气低落,和“新”、“老”并无多大关系,公司架构不合理、工作内容僵化,也有很大一部分责任。
如果制度的问题不解决,哪怕再招入多少新员工,恐怕也是于事无补,反而会进一步打击老员工的士气。
三、新员工一定比老员工好?
这个问题,让马云来回答最合适,因为他曾在这上面狠狠摔过一跤。
创立两年后,马云曾在一次演讲中告诉“18罗汉”,别想着靠资历任高职!
“你们只能做个连长、排长,团级以上干部得另请高明。”
他不仅这么说,也这么做了。2006年前后,一大批国际级人才被引进巴巴。
卫哲、吴伟伦、曾鸣、谢文、崔仁辅、黄若、武卫等...但这些人除了曾鸣外,现在早已离开。
2014年在美国上市,当年的18罗汉有7位被写进合伙人名单。
马云后来在演讲中回忆:真没想到,10年以后,我们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他小瞧了自己,也小瞧了当年和自己一起成长起来的老员工。
恕我坦白,宁愿花高薪请新员工,也不愿给老员工加工资的老板,不是蠢就是坏。
所谓坏,就是有些老板就爱装傻充楞,他知道员工做得很出色,公司给到的工资确实配不上他的能力,但既然员工不提,他也乐得装没看到。
一旦员工提了,他就开始哭穷,最后勉为其难加一点,能把人哄住就得了。
所谓蠢,就是有些老板,把员工只当做一枚棋子,总觉得中国那么多人,要找到人干活再容易不过,老员工想加工资就是**,要走就走,另外再招人就算了。
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什么?老员工走了,业务没人管,只能花大价钱重新招人,新人价格贵不说,还需要磨合,一时半会也不能上手,业务也耽误了。
时间成本、机会成本、试错成本、磨合成本...这些加起来,难道还比不上给老员工加几千块工资吗?
目光短浅至此,不是蠢又是什么?
③离开不是为了钱 而是咽不下这口气!
我曾和不少有过跳槽经历的朋友聊过,他们都在原公司待了很长时间,其中有一个甚至待了5年。
他们说起跳槽的事情,都对原公司一肚子火:
“我不是在乎这一千几百块钱,我就是咽不下这口气!”
其实,老员工心里也是有一杆秤的,不是说新员工拿着高工资,他们就一定会不开心。
如果新来的员工,学历高能力强资源多,能够一手撑起一个团队,业绩一流,那么即便赚得比老员工再多,恐怕大家也没话可说,谁让别人有本事?
不仅不会说闲话,老员工们没准还会赶紧过去抱大腿,跟着有能力的人才有肉吃!
再说,如果自己也没什么能力,每天混日子,哪里好意思嫉妒别人拿高工资?
问题是,如果新来的员工才刚毕业,学历比你低,岗位比你低,什么都不懂,需要你手把手教他,工资却比你高,你心里会是什么滋味?
你在公司待了那么长时间,每天勤恳工作,从不偷懒,下班后也在想办法提升自己,结果到头来,自己想加个几百块都被老板拒绝,那些新人一进公司就拿着远高于自己的工资。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凭什么?”
姚晓光做出的《王者荣耀》,让营收一路攀升,马化腾成为首富;
更不用说的“18罗汉”,蔡崇信、彭蕾等人,顶起了集团的半边天。
张小龙、姚晓光、18罗汉...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才有了今天的和。
万科郁亮说得更直接:人才,是万科的唯一资本。
“宁愿月薪1万招新人,却不愿给月薪5千的老人涨薪”,大概有两种心态造成这种情况:一种是“管理者的短视”,另一种是“管理者的愚蠢”,这类老板的格局有限,所谓贪小便宜吃大亏,往往有一个永远都突破不了的天花板,死不了,但永远也无法再壮大,发不了大财。
告诉我,是不是光看见标题就已经想痛哭一场了?
Fine,请姑娘们留下联系方式,等我买好纸巾过去好好安慰安慰你。
细究起来,这种毫无逻辑的“管理陷阱”却普遍存在。
“想加薪,跳槽啊!” 这句话并不是无端在Office里面流行起来的,这其中经常为公司的管理者所忽略的一点就在于:
有相当一部分人,跳槽并不是因为新公司给的待遇非常高,而恰恰是因为原公司给的待遇太!低!了!
一名老员工在公司勤勤恳恳干了三年,客户熟悉,业务熟练,考核B+,但三年来月薪只从4千涨到5千。这位老员工又要租房又要吃饭又要谈恋爱,还要买上几本《这个世界不欠你》,这么低的工资实在捉襟见肘,于是和老板提出希望涨薪。
老板说,市场大环境不好你是知道的,公司现在业务不好做你是知道的,你的业绩还没有上A你是知道的,好好干,业绩达标了年底肯定给你涨,你是公司老骨干了,相信我,我不会亏待你,以后期权池里面,肯定有你的名字……
老员工走出办公室买了个表,然后就跳槽了,新公司开出的薪水是月薪1万2,年底双薪。
原公司的老板这才慌了神,一大摊子事没人接手,赶紧让HR招人,左挑右选,每天看到“期望薪资”一栏上面的数字就暗自吐槽:“怎么现在的人都要这么高的工资”?
但业务不等人啊,最后月薪1万好不容易招来了个新人,干了不到三天老板就有点受不了要崩溃了——怎么啥啥都不会,啥啥都不如以前那个啊?但业务不等人啊, 还不能发火怕人辞职,于是只能每天耐心地教,然后心里默默后悔:
“我怎么就这么蠢呢?宁愿月薪1万招新人,却不愿给月薪5千的老人涨薪”。
这两天看《传》,其中有个小细节引发了我很多思考——马化腾在创办不久后,就向早起的核心员工承诺了期权。
后来准备上市,那个时候,中国互联网企业是最热衷于在美股上市,登陆纳斯达克,是无数互联网创业者孜孜以求的梦想。
但马化腾最终选择了在香港上市,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承诺给员工的期权,他想以较低的价格在上市前完成购买,这对员工最有利,不过美国资本市场是排斥这么做的,但在香港是被允许和普遍认可的。
最终,马化腾选择了在香港上市。现在,创始团队里,如今随便拿出一个人,身价都是几十上百亿。
你不能光眼红人家首富的座位,却看不见小马哥该有的作为和格局——请高度注意我的用词
是“该有的作为”,而不是“慷慨”,因为那本来就是人家应得的。
牛掰如,定非马化腾一人之功,江山是大家打下来的,吃肉的时候,不能只给人家喝汤。
预先取之,必先予之,所谓“舍得”之道,懂得的人数以亿计,真正能践行的,却是寥寥。
免责声明:本图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