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2022年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项目入选名单公示,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传统的未来:印刷文化十二讲》俄文版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 是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于2009年启动的为有效推动中国图书走出去而实施的一项重点骨干工程,旨在鼓励和支持体现国家意志、代表国家水准、传承中华文明、反映时代风貌、适于国际传播的外向型优秀图书选题的翻译和推广出版。经评审,今年共有173种图书成功入选。
《传统的未来:印刷文化十二讲》印刷有版、版上生权,印刷与版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了解源远流长的印刷文化将给我国当前版权保护工作带来历史纵深的启发。近日,《传统的未来:印刷文化十二讲》作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接受了中国版权杂志专访。
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党委书记、主任中国版权杂志:首先祝贺您的著作《传统的未来:印刷文化十二讲》成功入选2022年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项目,请您先介绍一下撰写本书的初衷吧。:首先,这本书还有另外一位作者,是我在中国印刷博物馆工作时的同事尚莹莹女士,本书的入选是对我们两位辛勤劳动的鼓励和鞭策。我认为,这本书是落实总书记关于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在印刷领域的落地实践。近日,学术中国2022国际高峰论坛成功举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同志在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也提到,要坚持平等相待、彼此尊重,加强互学互鉴、交流交融,倡导开放包容、美美与共,促进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文明之光照亮世界和平发展之路,推动建设一个更加多彩、更有活力的大美世界。印刷术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印刷出版对中华文明的生发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我在这本书里着重回顾了1400多年来,印刷术这一中国古老发明所走过的一段段历程。不仅如此,书中还涉及了跨区域传播、文明互鉴等内容,比如德国的谷登堡在借鉴东方中国活字的基础上使用了铅活字,从而开启了机器印刷时代。这些内容的展现也是为了让印刷文化成为连接古今的纽带、架通中外的桥梁。此外,本书还是学术著作大众化传播的一次尝试。不知道大家平日会不会有这样的感受,就是在阅读学术著作的时候,因为文字内容晦涩难懂,而渐渐与学术著作拉开了距离。虽然这本书来源于我在担任中国印刷博物馆原馆长期间的学术积累,但是我对于这本书的定位是大众学术普及读物。因此,在书中我们尝试用四成大众化的传播语言去介绍六成的学术内容。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强调拓宽科学与人文交流渠道,实施国际科学传播行动,而且我本人也担任中国科协印刷出版文化领域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所以我也有积极探索大众化传播和国际传播这方面的责任。中国版权杂志:您刚才简要提到了这本书着重回顾印刷术这一中国古代发明所走过的历程,能再详细介绍一下本书的主要内容吗?:好的,我再具体展开讲一下。我们在书中用12个专题来呈现印刷文化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并且寻古探今,探索现代数字媒体以及全民阅读的未来。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人们对知识和经验的传播,往往依靠口传心授,书面传播只能依靠手工抄写。这样的传播速度是非常缓慢的,辐射的地域范围也很受局限,而且容易出现差错和谬误。历经多人传播或者多次抄写之后,很难保证其知识信息忠实于原文原意。在距今1400年前的公元7世纪初,也就是隋末唐初,伟大的印刷术诞生于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印刷术的发明,不仅使得中国先民创造出数量浩繁的典籍善本,为中华文化发展壮大提供了宝藏源泉,更是通过经济贸易和人文交流,让印刷术传向了东亚、中东以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成为古丝绸之路上文明互鉴和技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人类的经验和知识得以在更大范围传播,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多元文化的交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本书从内容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通过学术资料的挖掘和技术逻辑的推导,对学术界一直混淆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新的阐释。我还拿毕昇和谷登堡这两位中西方伟大的人物举例子,过去常把毕昇定义为泥活字或者木活字的发明者,而谷登堡则说成是铅活字的发明者,但是我通过梳理历史资料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我认为,毕昇乃活字发明之祖,因为活字是一个源头性、原创性的发明,不管材质使用的是泥、木头、铜还是玉石、铅合金等,这些仅仅是材质的不同,它的原理都是方块的字钉来拼版构成了一个印版,所以活字的理念来自于毕昇,这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从这个角度看,过去讲铅活字的发明者是谷登堡这一说法显然不妥,因为铅活字也是活字,只是材质不同。但是谷登堡也同样伟大如灿烂星辰,因为他开启了机器印刷时代,同样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国版权杂志:那对于印刷与版权这两个密切关联的领域,您是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与此同时,对于未来版权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您有怎样的思考和规划?:谈到两者关系,去年我从中国印刷博物馆馆长岗位调任到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任党委书记、主任。转岗交流后我一直在思考版权与印刷之间的关系,在工作实践中感触很深。我将二者关系归纳为印刷有版、版上生权,版权、版权,有版才有权。版权与印刷出版之间在源头上有高度关联性。我认为,这不单单是对版权工作者有历史纵深性的启发,也更是找到了印刷出版与版权的深度关联性。这对于二者是一件利好的事情。这也是我跨岗位后的一些收获和体悟。这些想法也获得了身边一些印刷出版工作者和版权工作者的认同。刚刚说到版权与印刷出版的关系,再谈到版权文化,关于版权文化的历史,我们可以追溯到南宋,王偁所著的《东都事略》在序的末页有牌记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关键是后一句已申上司,不许覆板(古代板与版通用),从牌记中可以考证在我国宋代就有了版权意识,这种版权意识的萌芽和实践,可以认为是中国古代版权制度的呈现,也是世界古代版权的发端。总书记强调: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为此,关于版权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部分,我将主要方向放在推动中华版权史课题研究和著述工作上。目前,我主持在研的一项版权史课题是《中国版权史研究宋元明清专篇》,我们作为版权工作者,对版权的历史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不断从版权的历史中汲取有益养分。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有不间断历史记录的国家,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创造历史中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历史是现实的根源,版权的今天均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了她的昨天,才能知道她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我们刚刚在前面提到,西方的版权法学专著或知识产权法学论述,或者把谷登堡在欧洲应用活字印刷术看作版权保护的开始,或者以1709年英国颁布的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版权法即《安娜女王法令》作为全球版权保护的开端。不少当代的国内知识产权学者认为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版权保护始于清末,以1910年清政府颁行《大清著作权律》为标志,比《安娜女王法令》晚200年。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版权制度经历了从思想萌芽到版权保护的逐渐演进过程。我们还需要意识到,版权保护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固然是最重要的方式,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没有制定、实施版权制度并不等于完全不存在版权保护,通过公权管制措施、私人自力救济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印刷有版,版上生权。版权起源于印刷出版商的复制权,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古代的作者和出版者对版权保护已有深刻认识。为此,我研究中国版权文化史的立意在于:历史发展是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的,历史科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揭示出必然的内在联系,寻找规律性认识。版权不是凭空产生的。没有版就没有权,版中生权。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只有认识一国的社会历史发展状况,才能认清未来的方向。因此,史学的社会功能、现实意义在于认清与把握国情,提供未来发展方向的可靠依据。与此同时,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世界印刷文化史》也正在组织稿件中,预计2023年上半年出版发行。我在此对这本新书做一个预告:本书立意是以上帝的视角、时间老人的笔触,由我和国内学者主持撰写的一部世界印刷文化史,将以翔实、准确的史料为依托,以宏大的历史格局、严谨的学术笔触梳理世界文化史的发展脉络,力求打开一扇面向世界的窗口,用对比、借鉴的方式来传播印刷文化史,探讨世界印刷文化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走向,面向世界讲好人类文明故事。中国版权杂志:我们也和业界一起期待着您的新书面世。最后,请您再简单总结下《传统的未来:印刷文化十二讲》的意义,并为我们展望下版权的未来。:印刷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的未来:印刷文化十二讲》这本书既是讲好中国传统印刷文化故事的重要参考,也是推进中华文化传播传承的具体实践,还是促进国际版权贸易交流的一项重要成果。研究和传播印刷文化,曾经既是工作又是使命。我们要注重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中枢作用,使古老的印刷术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中绽放新的光彩,让印刷文化成为连接古今的纽带、架通中外的桥梁,在推动新闻出版业和版权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正是我工作30多年来不变的初心与使命。最后,我对这次采访做一个总结,也是对你提问的版权的未来的回答。回望过去,关注当下,展望未来。中国是古老版权的肇始地,版始华夏地、奋进新征程。我们版权工作者将充满信心,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做好当下工作,面向世界讲好中国版权文化故事。美美与共,开创未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一份绵薄之力,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共建和谐人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