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新闻
摄影报道中,记者们确实越来越喜欢使用广角镜头了。因为在他们争先恐后地围住采访对象时,有时也只能用广角镜头。在不能接近被摄主体时,记者们常常高举相机,使用20mm或24mm镜头从头顶拍照,经过放大剪裁也可以得到有用的照片。使用广角镜头的边沿偷拍,也是一个不打扰被拍对象的好办法,因为至少在目前,许多人还认为只有面对镜头时才会被摄入照片中。
小心对焦!
拍照时可用右手拿稳相机,左手轻扶相机底部(我们要恭喜那些比较勇健,手的稳定度较高的人)。不过现在的相机越做越轻巧,而且有合乎人体工学的设计,握好相机不算吃力,所以一定要拿稳啦!还有拍照时,不要让配件或手指遮住镜头及闪光灯喔!另外,按快门时不用使尽吃奶的力,以免功亏一篑。
动感的构成
所有的相机,不论取直的或横的画面都可以。水平横向的画面有时称为风景视野,垂直方向有人称之为肖像视野。不过,这并不代表它们分别只适用于风景或肖像的取景,选择何种方向的画面,端赖摄主题的需要而定,城市景观以高楼着称可取垂直画面,强调建结构的高耸,而视野宽广的自然风景宜采横的画面。如果犹豫的话,可在按下快门前,透过观景窗观察,决定究竟是取何者。
图案的表现不但能赋予照片一种力量,同时可以表现你想传达的感觉。只要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景物都存在着图案的造形。这些图案可能是物体外形或色彩重复组成的,也可能是阳光穿透物体之后的光影变化。有时候,一个平常的景物经过局部的取景,依然会产生引人注目的图案。
色彩影响整张照片的气氛。在幽暗的环境中,色彩的出现带来了朝气,让照片有了受人瞩目的焦点。不过,如果色彩运用不当,可能会造成反效果。例如一张照片中,强烈的对比色彩所占面积太大的话,将会分散或夺走观看者对主题的注意力。
当碰到一个前所见的景观时,不要只在你初次认为不错的方位上拍摄,应该多花点时间,在它的四周走走看看是否能找到更令人兴奋或注目的角度。有时候,只要将镜头向左或向右轻轻一移,原本阻碍视线的前景便不见了,可能出现令人眼睛一亮的画面。切记,经常透过观景窗,检查每一个角度的构图,必然会有收获。
随时带着备用电池
有时候,当你打算要省略照片中的某些东西时,也就意味着你决定要将什么东西纳入画面。虽然这不是黄金定律,但如果一张照片包含了太多抢眼的东西,整个画面看起来会非常奇怪。所以,在按下快门之前,要小心确定观景窗内所看到的任何东西都合乎画面构图的要求,如果没有,就重新取景,让整个画面单纯化。
主题的发现与运用
镜头的位置与角度的选择,对一张简单的照片会产生戏剧化的影响。在按下快门之前,尝试绕着拍摄对象移动,然后,不断的透过观景窗察看相机向左向右或者前进后退时,景物的变化。而镜头向上或向下倾斜也会让平常看来平凡无期的景物有了更有趣或不寻常的面貌。
注意光线是否充足。若非要达成特殊效果,尽可能避免逆光拍照,亦即应让光线照在拍摄物上,拍摄者要站在光线来的方向。人像摄影应使用柔和光源,例如阴天或阴影处。选择适当的光圈及快门速度,光圈的大小是以数字表示,数字越大光圈越小,数字越小光圈越大,光圈越大进入镜头的光线越多。光线不足处就要使用闪光灯,但应注意所使用闪光灯的有效距离,一般闪光灯有效范围只有叁、四公尺。所以如果不得已非在背光的情形下拍摄,则请利用闪光灯或反光器把主体人物打亮一点。
如果把广角镜头拍摄的负片的一部分,放大到同标准镜头拍摄的负片放大的照片尺寸相同,两者透视的一致性就一目了然了。知道了这一点,在以后的实践中,我们便可以放心地使用广角镜头而不必担心会出现透视的改变。
创造立体感
大家都知道拍摄肖像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保持人物的完整,千万不要把人物的头切掉一部分,或者拍全身照实,把脚部的足踝切掉了。然而,除此之外,很少有人会思考一些其它的问题,诸如人物和环境的关系,或者人物神态看起来是否自然或舒适等等。当你指挥被摄者如何站,如何坐,或者应该与背景保持何种关系时,心中应该非常清楚自己所要表达的是何种类型的照片。这是每个被摄者须有的认知,也是最难做到的一件事。只要摄影者对状况的掌握有些窘况或无知,马上就会反应到被摄者的身上最后得到的是一张呆板无趣的照片。当你进行人物特写的拍摄时,不管是只有脸部特写或者是胸以上的头部镜头,都需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姿态。诸如头部的倾斜,眼睛注视的方向,还有整个脸部的构图是稳稳正视前方或是呈动态的对角线等等。这些情况在拍半身或全身照时,或许会受到忽略,但在拍特写时,可是轻忽不得。通常可一次拍数张不同姿态的照片,再从中选择最佳者。
有时候,只取主题的轮廓,影像会更具冲击力。轮廓是我们辨认被摄体的关键之一,当一个人或物的外表细部被移走或减到最低时,轮廓将会更清楚。选择一个平坦的背景诸如天空,取被摄体的轮廓可以让主题在没有干扰的状况下呈现出来。另外,当相机靠近被摄体,可以简化复杂的轮廓。
关于近距离摄影的问题,韦克菲尔德指出:“广角镜头往往可以在很近的距离上调焦。例如,24mm平面算起的,实际上如的最近调焦点可近至250mm。由于这一距离是由胶片头前表面算起,远不足200mm。在这一距离内物距与像 距之比约为8:1,这与55mm镜头在最近调焦距离上 获得的物距与像距之比大致相同。”因此,韦克菲尔 德认为,“如果不用接圈或皮腔,要把物体的影像拍 得大一些,使用广角镜头并没有什么优越性。此外,由于使用广角镜头,镜头与被摄体的距离太近而很有可能使
摄影师或相机的影子落在被摄体上面。”这是必须引起注意的。
如果你拍照的地点空旷而阴暗,如教堂、博物馆或演讲厅等,千万不要期待隐藏式的闪光灯或外加于相机上的闪光灯,能解决所有遭遇到的光线问题,它们所发出的光线太弱了。因此,你应该将拍摄的主题设定在空间内的小细部,如单独的展览品或建细部。它们才是你的闪光灯所能照顾的范围。现在,这里所呈现的照片,说明如果充分了解闪光灯,闪光灯同样是一个能够应用自如的光源。
摄影教程">
摄影教程传统的相机练技术,但难速成。先选择
数码相机可以快速入门,对相机会更加了解,在熟练掌握之后,再选择传统的相机加以练习,这样可能效果会比较好。如果强调效果,数码相机更适合初学者;如果强调技术,还是传统的相机更好些。如果说好,胶片机自然是使用各品牌的顶级产品如NIKONF5或F6CANONEOS-1V等,并且要装备好相应的附属设备。数码和胶片都是同一个道理,只不过它们的感光元件不同罢了。数码好一些,这里的好=简单、易学。攻技术,一定是机械胶片相机,并且是不带测光功能的!
“因为使用这种镜头比使用其他种类镜头更难拍摄出优秀作品。如果能够非常好地掌握这种镜头,就能拍出优秀照片,你将成为一个优秀的摄影记者。许多摄影记者往往以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使用这种镜头,他们实际是在尚无初步使用经验的情况下就企图超越。在拍摄成组图片报道时,不应只会使用广角镜头和长焦镜头,而不会使用这两种镜头之间的各种镜头。要有节制地使用广角镜头,并用35mm至300mm之间的镜头作为补充。应在提高照片质量的前提下使用广角镜头,充分发挥广角镜头的性能,使它成为一只具有通用性的镜头。广角镜头的景深特别大,就是说,画面中的大部分物体都能拍摄清楚,这对我们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拍摄照片十分有利。35mm广角所以特别受人青睐,因为它所拍摄的照片变形较少,15mm或20mm超广角镜头,则有较明显的变形现象,因此不适合拍摄新闻照片。”
有人认为24mm广角镜头是新闻报道的最佳镜头的另一个原因,是它的景深极大,可以同时记录人物与环境气氛。但须记住,即使是广角镜头,景深也总是有限的,因此,学会使用超焦距拍摄法,比依靠景深有更多的优越性。
巧妙安排主体的位置
人们常说,广角镜头造成夸张的透视效果,远摄镜头则缩短被摄体的平面。英国摄影家罗恩·斯皮尔曼认为,透视效果只同被摄体与镜头的距离有关,并不涉及到焦距,只是因为广角镜头经常用于透视非常明显的狭隘场面,远摄镜头主要是从远距离拍摄,才造成了夸张的印象。他说:“如果你分别用广角镜头和远摄镜头从问一距离拍摄,那么透视效果将是一样的。”
到底什么是减低红眼?
为了让照片上原本以平面呈现的影像,出现空间立体感,可以利用视觉效果的技法达成。「直线透视法」是其中的一个方法原理为两条平行线经过无限延伸汇聚在一个点而消失;另一种方法是「尺寸递减法」,物体离我们越远看起来越小。此外,「大气层透视法」也是非常普遍的方法,物体距我们越远颜色越偏蓝。透过这些方法的利用,物体的远近感产生连带将影像的空间呈现出来了。
了解何谓视觉的引导
所谓景深,就是当焦距对准某一点时,其前后都仍可清晰的范围。光圈、镜头、及拍摄物的距离是影响景深的重要因素。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反之景深越大。主体越近,景深越小,主体越远,景深越大。很多人为了要凸显被拍物,多半选择小的景深。当然如果你要拍风景,我们就会建议选择大的景深。
所有的摄影者如果想要将快速移动的动作冻结成画面,不是利用闪光灯瞬间爆出的闪光,就是利用高速度的快门效果。这些影像并不是完全清晰,但这些由相机移动或者被摄体移动所造成的模糊感,正是创造影像动感的来源。
尽量保持画面简洁
变换观景的位置与角度
建议你一定要准备一个全新的电池预。因每一台相机在全新电池下可拍张数都不同。还有你的拍照环境,让闪光灯闪的次数及频率都不同,所以最好随时准备新电持以供备用。
绕着主题拍!
记住空间感的营造
只要你曾用闪光灯拍照,毫无疑问的一定碰过红眼,也就是人的瞳孔变成亮红色,这是因为瞳孔的扩张所致。在微弱的光线中,瞳孔会放大,让光线折射进入网膜而反射回相机镜头。预防红眼的方法就是打开相机的防红眼闪光灯。它所提供的预闪,让瞳孔缩小,所以第二次的闪光就不会折射进入眼球。另外,当有些光线时,瞳孔会自然缩小而降低拍到红眼的机率。
主题质感的强调
请注意景深!
对于上述观点,英国摄影家G.L.韦克菲尔德曾通过55mm标准镜头与广角镜头的对比来证明过。他用两种镜头在同一视点各拍一张照片,用广角镜头拍的较大视点的照片,显然与另一张大不相同。初看之下,似乎两张照片的透视不一样,然而实际这是一种错觉。
确定主体所摆放的位置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一件事。特别是,画面中还包括其它的景物时,那时还得考虑景物与主体的关系。因此,按下快门前,你得花时间从观景窗中,注意主体的背后,还有哪些景物。然后,经由相机位置的改变,选择所欲呈现的效果。每当相机的位置一调整,景物与相机的距离会随之改变,每次距离改变,出现在观景窗的前后各个景物,其影像的清晰度也会有所改变,就是你选择的依据。
要透过相机将一个物体外表的质感,成功的呈现在照片上,关键在于是否能把碰触到物体的真正感觉传达出来。想要将物体的质感传达出来,通常是将相机靠近物体拍摄或者采用具有近拍功能的变焦镜头,不过如此一来,镜头只能容纳物体的局部。因此以物体局部质感作为拍摄主题的照片经常可见,除此之外可加入一些与主题质感有关的趣味和资讯。
利用照片中的景物,在边框中再制造一个景框,是专业摄影家提高照片冲击力的技巧之一。如此景框的取材,有人利用现成的门廊或是窗户等,也有人藉着模特儿的头发或手臂的摆放,使人将注意力投放在模特儿的脸上,达成景框的效果。不管如何设计,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能强调出影像中的特别部分。
一张构图良好的照片,时常不费力气的就能引导观者的视线,从画面的一部份,最后落在主题的所在。所以,在拍照时,要善于利用场景中物体的特性与关联,安排视觉导引,以吸引观者的注意力。而场景中连接不同物体间的通道,或者不同物体间的位置变化所创造的形状,甚至是物体间重复的色彩与色调等等的特性,都是制造视觉引导的好材料。
挑战人像
许多拍照的人并不知道光线拥有各种不同的气氛。光线随着一天的时间变动,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甚至地区环境而充满了变化。依赖这些变化即可拍出各种不同的照片。拍照时,只要你多观察被摄体是如何受光线影响,便能将光线描绘出来拍出好照片。
注意正确的曝光!
选定主体后,将对焦窗口对准拍摄物,调整焦距。注意双眼相机预视窗(也是对焦窗)和镜头不在同一个地方,对象较近时应该先做适当的位移。如果不要将拍摄物置于照片的中央,可先把镜头对准拍摄物,轻按快门钮至一半深度并将手指固定在那个位置,再将镜头移至预订的中央位置,然后再把快门钮按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