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楼面试">
影楼面试2014年的求职旺季又到来了。刚毕业出来求职的大学生满心盼望,上网填写个人简历资料,无数的信件涌向公司人事部,每张沉默的脸孔,发出同样的讯息:“用我吧,我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面对雪片般的求职信函,一式一样的年轻脸孔,人事部门和应征新人的主管也遭遇了相同的烦恼:如何找到最适合公司的人才
?尤其,当最热门的管理书籍揭示着“找对人,就什么都对了”的观念后,人事部门的压力无形中也增加了。 然而,无论再怎样强调“找对人”的理念,在匆促、笼统、量化的求职
/筛选过程里,求职者与公司的“梦幻组合”还是难免会miss,彼此留下遗憾。 有些遗憾是要事后
(说不定许多年后)才能得到证明的。我有个记者朋友跑的是立法院路线,表现相当杰出、抢眼,连立委都常拿他的报导做质询。最近另一家报社总编辑出面“挖”他,引发他“不堪回首”的回忆。原来,当年他自大学新闻系毕业,正值报禁开放,他最梦想的就是进这家报社,考了两次试,都在面试被刷掉。面试的总编辑(当然不是现在这个总编辑),断言他不适合往新闻界发展,“理由是我看起来不懂应酬那一套,而跑新闻是要靠应酬手腕的。”这位记者朋友说:“其实多年后我才得知真正的缘由,那两次招考根本就已经内定人选了。” 被刷掉,也不一定就是坏事
! 另一位同龄的朋友,则始终不忘“被某大公司刷掉”的复仇念头。后来他进了一家规模较小的公司,勤奋工作,成为那个领域名号响叮当的人物。有次他在分享自己的生命史时说,他偶尔会梦到,自己“衣锦还乡”进入那家大公司,跟当初面试他的人甩下一句“你错了。”我则提供他另类的思考方向,对他来说,被那家大公司刷掉反而成为他发展事业的强烈动机,也成就了自己的生命成绩,所以,“严格说起来,也不是什么坏事。”
然而,有多少被刷掉的人,像这位朋友这样“幸运”呢
?当一百个、一千个人中只能选一个的残酷事件循环发生,也成为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常态后,许多人的失望、挫折、不解和愤恨其实从未得到处理,也成为隐藏的“心理地雷”。 从头说来,公司也有着深沉的无奈,这么多求职信,最后还是只能靠经历和学历作为挑选标准,要不是让学历的标准愈来愈高,直接从“硕士”起跳,延长台湾人教育投资成本
;就是助长了跳槽风气,让具有经历优势者“赢家通吃”(经历愈好的人,愈有机会得到好工作。)于是,在职场的现实情境里,从无经历、资历,却可能具有潜力的年轻人,就一再地被miss了。 面谈,问对的问题
要避免发生
miss的遗憾,人事管理界只能务求在应征面谈时“问对问题”,以降低个人偏见的因素。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莫托危楼(StephanMotowidlo)多年来就一直强调“问对的问题”的重要性,他还提供了三个重要的准则。 第一个准则:情境。
要应征者指出过去的某项特殊经验,可以是任何和他应征的这个工作有关的问题或情境。例如,这个工作和处理愤怒的客户有关,而应征者过去做的是出纳,就可以问他过去和愤怒的客户互动的状况。
第二个准则:反应。
紧随应征者提出的情境或问题,询问他当时的反应、处理问题的方式。如果这名出纳是跟着客户发飙,当然是不祥预兆。
第三个准则:结果。
询问情境或问题最后是如何解决的
?应征者是否对公司做出正面的贡献?或者,他的反应是否有损公司的福祉? 莫托危楼特别强调,最糟糕的标准就是“以貌取人”,包括面谈时的非语言动作讯息,都不是判断这个人工作能力的依据。
面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