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承德离宫”。它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端开工兴建,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最后落成,历时89年。清代前中期的几位皇帝简直每年都来这里消夏避暑,处置政务,通常是每年农历四、五月份来,九、十月份返回北京。避暑山庄实践上已成为清朝的第二政治中心。整个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山庄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局部,宫殿区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组成。苑景区又分为山区、湖区、平原区三局部。以山区面积最广,约占山庄总面积的70%多。山庄集全国园林精髓于一园,具有南秀北雄的特性。
清代山庄内共有亭子90座,堤桥29座,碑刻摩崖25处,假山叠石70余组,殿宇、楼堂、寺庙、亭台、塔阁等各种建筑120余组,总建筑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康熙皇帝以4个字命名的36景和乾隆皇帝以3个字命名的36景最为著名,合称“避暑山庄72景”。康熙皇帝称誉这里是“自有山川开北极,自然景色胜西湖。”山庄宫墙长约10公里,由于它形似长城,承德人亲切地称它为“小长城”。宫墙外是仿全国各族著名庙宇而修建的皇家寺庙群,这些寺庙呈半圆形环绕在山庄外围,构成众星拱月之势,意味着当时全国各紧紧盘绕在清王朝统治中心的四周。随着岁月的流逝,朝代的变卦,避暑山庄也历尽了沧桑。新中国成立后,山庄才得到了重生,如今是全国保管得最好、范围最大的皇家园林,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外著名的旅游胜地。
清朝初年,中国藏传佛教在我国蒙、藏地域(包括青海、新疆)权力强大,教徒信仰忠诚,佛经教义是蒙、-民的肉体支柱。喇嘛教上层人物在政治上有效地控制着中央政权,经济上会聚着大量财富,文化上控制着经堂教院。清为增强对北疆的统治,稳固国度统一,对边疆各少数实行“怀柔”政策。“怀柔”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蒙藏采取“因其教不易其俗”、“以风俗为治”的方针。乾隆说“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维护之”。反映了清统治者以顺应少数风俗、尊重蒙藏上层人物信仰,来完成亲密中央和中央的关系,稳固国度统一为目的的战略思想。
避暑山庄自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驻跸运用以后,皇帝每年秋狝(秋狝(xiǎn):中国古代在不同的时节打猎有不同的称谓。在春季称为春蒐;在夏季称为夏苗;在秋季称为秋狝;在冬季称为冬狩。)前后均要在此长期停住,消夏避暑,处置军政要务。由此而来的大批蒙藏等少数领袖和外国使臣,每年都要到承德谒见皇帝,参与庆典。借此,清廷便在承德大兴土木,建造寺庙,为前来的上层政教人物提供瞻礼、膜拜等活动场所,功用上同避暑山庄相辅相成,互为补遗。